受逼迫的教會

教會在使徒時期之後受到逼迫的時期。
這些事件反映了早期基督徒因其信仰而面臨的挑戰以及教會如何在困難中堅持下來。

 一、使徒時期後的早期逼迫(1–3世紀)

  1. 尼祿皇帝時期(54–68年)
  • 逼迫背景
    • 羅馬皇帝尼祿在公元64年指控基督徒縱火焚燒羅馬城。
  • 逼迫事實
    • 基督徒被抓捕、酷刑折磨,甚至被當作“活火炬”點燃以照亮羅馬的街道。
  • 受害人物
    • 彼得(據傳在羅馬被倒釘十字架殉道)。
    • 保羅(在羅馬被斬首殉道)。
  1. 圖密善皇帝時期(81–96年)
  • 逼迫背景
    • 基督徒因拒絕敬拜羅馬皇帝,被視為“無神論者”和“叛國者”。
  • 逼迫事實
    • 基督徒被投入競技場,供野獸撕咬或被處決。
  • 受害人物
    • 使徒約翰(據說被流放至拔摩島,後撰寫《啟示錄》)。
  1. 戴克里先皇帝時期(284–305年)
  • 逼迫背景
    • 公元303年,戴克里先頒布《迫害詔令》,要求基督徒放棄信仰,焚燒經書,並向羅馬神明獻祭。
  • 逼迫事實
    • 基督徒的聚會被禁止,教堂被摧毀,經書被沒收。
    • 領袖人物被處決,許多基督徒因拒絕背道而殉道。
  • 受害人物
    • 早期殉道者,如費利西塔斯和她的七個兒子、迪奧尼修等。

二、從康斯坦丁大帝到基督教合法化(4世紀)

  1. 康斯坦丁之前的逼迫
  • 背景
    • 戴克里先的繼任者加萊里烏斯(305–311年)繼續推行迫害,但效果逐漸削弱。
  • 逼迫事實
    • 基督徒被迫隱藏信仰,形成地下教會。
  1. 康斯坦丁大帝的改變(306–337年)
  • 重大事件
    • 米蘭敕令(313年):康斯坦丁與李錫尼頒布米蘭敕令,宣布基督教合法化,結束了羅馬帝國對基督徒的逼迫。
    • 影響:基督教開始公開傳播,教堂重建,教會領袖如亞他那修得以重返公開活動。

三、基督教國教化與新形式的迫害(4–6世紀)

  1. 基督教成為國教
  • 背景
    • 公元380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頒布《帖撒羅尼迦敕令》,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
  • 逼迫改變
    • 教會不再受羅馬政府逼迫,但異端和非基督徒(如異教徒和猶太人)成為新的迫害對象。
  1. 內部迫害與教義爭端
  • 背景
    • 4–5世紀的基督教會出現教義分歧,如阿里烏主義、聶斯脫利主義等。
  • 事實
    • 異端被定罪,支持異端的神職人員和信徒被逐出教會或受到懲罰。

四、結論

  1. 逼迫的性質變化
    • 從外部的殘酷迫害(1–3世紀)到合法化後的內部教義爭端(4–5世紀)。
  2. 信仰的堅持
    • 在最困難的時期,基督徒以信仰為生命中心,透過殉道和敬虔生活見證基督。
  3. 最終轉變
    • 米蘭敕令標誌著基督教歷史的一個轉折點,從受逼迫的少數群體變為羅馬帝國的合法宗教,並最終成為國教。

這段歷史不僅顯示早期基督徒面對的挑戰,也突顯了信仰在困境中的力量與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