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國以色列被擄的背景
概述:
北國以色列自耶羅波安建立後,多次背離耶和華,崇拜偶像(如金牛犢),政局不穩,內亂頻繁,導致外敵入侵。
經文:
列王記上12:25–33;列王記下17:7–23。
相關人物
何細亞:北國最後一位君王。
撒縵以色五世:亞述王,攻陷撒馬利亞。
以賽亞:同時期先知,警告以色列悔改(以賽亞書7:1–9)。
南國猶大被擄的背景
概述:
南國猶大曾有敬虔的王(如希西家),但後期多位君王行惡,導致國力衰弱。先知警告猶大悔改未果,最終被巴比倫攻陷。
經文:
列王記下21:10–16;耶利米書25:1–11。
相關人物
耶哥尼雅(約雅斤):第二次被擄時的猶大王。
西底家:南國最後一位君王,第三次被擄時被擄走。
耶利米:警告猶大的先知(耶利米書37–39章)。
以西結:被擄後在巴比倫中傳講異象的先知。
北國南國分別被擄
南國被擄 | 西元前 | 北國被擄 |
---|---|---|
732 | 1. 提革拉毗列色攻擊以色列(主前732年) 事件: 北國君王比加(Pekah)與亞蘭聯盟攻擊南國,亞哈斯王請求亞述王提革拉毗列色(Tiglath-Pileser III)支援。亞述王攻陷以色列北部,加利利地區與基列居民被擄。 經文: 列王記下15:29。 | |
724-722 | 2. 撒瑪利亞的背叛與被圍攻(主前724–722年) 事件: 何細亞(Hoshea)背叛亞述王撒縵以色(Shalmaneser V),聯絡埃及,亞述進攻撒馬利亞。圍攻三年後,撒馬利亞陷落。 經文: 列王記下17:1–6;18:9–11。 | |
722 | 3. 撒馬利亞陷落與被擄(主前722年) 事件: 撒馬利亞淪陷,北國以色列滅亡。居民被擄至亞述,安置於哈拉、歌散河及瑪代地區。亞述人遷外邦人至撒馬利亞地,形成日後的撒馬利亞人。 經文: 列王記下17:6;17:24–41。 | |
1. 第一次被擄(主前605年) 事件: 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Nebuchadnezzar II)攻擊耶路撒冷,擄走部分貴族和才俊,包括但以理與他的朋友。 經文: 列王記下24:1;但以理書1:1–7。 | 605 | |
2. 第二次被擄(主前597年) 事件: 耶哥尼雅(約雅斤)王投降,尼布甲尼撒擄走王室、貴族及工匠約一萬人,並立西底家為傀儡王。 經文: 列王記下24:10–16;歷代志下36:10。 | 597 | |
3. 第三次被擄與耶路撒冷被毀(主前586年) 事件: 西底家背叛巴比倫,尼布甲尼撒圍攻耶路撒冷。城池淪陷,聖殿與城牆被毀,大量百姓被擄至巴比倫。 經文: 列王記下25:1–21;歷代志下36:17–20。 | 586 |
亞速和巴比倫的更替
1. 北國以色列被擄到亞述
歷史背景
- 亞述的崛起:
主前9世紀至主前7世紀,亞述是近東最強大的帝國,勢力範圍包括美索不達米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地區等。 - 以色列的政治情況:
北國內部政權不穩,多次更換君主(例如比加、何細亞),國力衰弱,無法抵禦亞述的強大軍事力量。 - 以色列的叛變:
何細亞與亞述的敵對政策(例如聯絡埃及)導致亞述王撒縵以色五世攻打撒馬利亞,最終北國滅亡。
亞述的流亡政策
- 亞述帝國有一套“驅逐和移民”政策,將被征服國家的人口遷移到帝國內部,並安置其他民族於該地。這樣可以削弱民族認同和反抗意識。
- 經文記載:
列王記下17:6提到,亞述將北國居民遷至哈拉、歌散河邊和瑪代的城市。
2. 南國猶大被擄到巴比倫
歷史背景
- 巴比倫的崛起:
主前7世紀末,巴比倫(新巴比倫王國)在尼布甲尼撒二世時期取代亞述成為近東地區的主宰。 - 猶大的情況:
猶大國在亞述帝國衰弱後短暫繁榮,但隨後面對巴比倫的威脅。南國君王多次試圖依賴埃及對抗巴比倫,導致與巴比倫的衝突。 - 猶大的背叛:
猶大的君王(如西底家)數次反叛巴比倫,最終導致耶路撒冷被毀。
巴比倫的政策
- 巴比倫實行“精英驅逐”政策,將被征服國家的領袖、祭司和技術人才帶到巴比倫,削弱當地社會的政治和經濟能力。
- 經文記載:
列王記下24:14提到,尼布甲尼撒擄走了猶大的工匠和技術人才。
3. 差異的原因
地緣政治
- 北國以色列的地理位置:
更靠近亞述帝國的核心區域,直接受亞述的控制。 - 南國猶大的地理位置:
位於亞述和埃及的勢力範圍邊界,在亞述滅亡後,被納入巴比倫的控制區。
時間差異
- 北國以色列被擄發生於主前722年,當時亞述是最強大的帝國。
- 南國猶大被擄發生於主前605–586年,這時亞述已經滅亡,巴比倫接管了近東的統治權。
政策差異
- 亞述採用大規模驅逐政策,目的是瓦解民族團結。
- 巴比倫更注重政治與經濟控制,集中驅逐精英階層。
神學意義
- 聖經將以色列和猶大的被擄視為神對他們背離約和崇拜偶像的審判。
- 北國被擄:象徵全國的完全滅亡,不再復國。
- 南國被擄:仍保有復興的應許,預表了彌賽亞的來臨與以色列的救贖(耶利米書29:10–14)。
這些事件記錄了神對祂子民的公義審判與憐憫盼望。